近年来,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举办地余姚市制造业发展迅猛,智能装备、新材料、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强劲势头也带来了外贸的高质量发展。《宁波日报》头版与三版聚焦余姚,指出,中国机器人峰会等盛会在余姚召开,释放出余姚正由“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跃升的强劲信号。
在宁波市外贸进出口的辽阔版图上,自始至终,余姚都是一抹明亮的高光。
近年来,随着外贸转型升级工作成效逐步显现,外贸发展内源性动力逐渐增强,余姚外贸进出口增速强劲,稳居全省和全市前列:201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21亿元,位列全省县级市第4,实现14%的高位增长;今年前8个月,在外贸形势变化多端的背景下,对外贸易保持逆势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611亿元,同比增长15.6%,高出宁波平均增幅7.7个百分点。
如今,全市吹响“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号角,余姚正以铿锵步履踏上外贸新一轮发展新征程:到2025年,通过存量扩张和增量突破,余姚将实现外贸进口额和出口额“双翻番”,分别达到600亿元和1000亿元。其中,以小家电和灯具为主的机电产品、塑料制品出口总额为8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以及大宗商品、塑料原料的进口总额为600亿元,均比2018年翻番。
立足雄厚的产业基础,余姚外贸发展好风正劲。依托大产业、大市场、大平台,余姚将超前谋划、狠抓落实,牢牢把握新的外贸增长点,为宁波市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注入强劲动能。
大产业 高位增长“强动能”
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的余姚家电产业,在40年后的今天,俨然已经成为余姚区域经济最重要的产业支柱。帅康、德昌、富佳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与遍及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小家电产品一起,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家电王国”。
如此雄厚的产业基础,为余姚实现外贸“双翻番”目标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2018年,余姚外贸出口总额达到540亿元,其中仅家电产业产品出口就达到了210亿元,占该市出口总额的38.8%。
大产业成了余姚外贸出口保持高位增长的“秘诀”,而强大的产品竞争力,无疑是产业得以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
战略新兴产业在余姚蓬勃发展
作为国内与青岛、顺德齐名的三大家电出口基地之一,余姚家电产业不断调整发展战略,经历了由家电配件到整机生产、从贴牌生产到创建自主品牌、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快速发展历程,形成了目前以新型智能家电产品为特色、产业链配套齐全、品牌族群基本形成的集群化发展格局,一批实力强劲的“单打冠军”涌现。
以电水壶为例,2018年,宁波好伙伴电器有限公司、余姚市富达电子有限公司生产出口的电水壶数量雄踞全国第一和第二,余姚出口的电水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80%。
“单打冠军”强劲实力的背后,正是制造业“余姚行动”释放的强劲动能。深入推进的“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意在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推动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与应用,让“质优余姚”成为大产业背后的一张“金名片”;而坚定不移推进的“双创”格局,也让智能装备、新材料、机器人、家电灯具等战略新兴产业扎下了根基,企业的创新意识、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在今年9月开幕的2019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上,舜宇集团成功跻身中国战略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其研发生产的车载镜头产品连续7年稳居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30%。
战略新兴产业的强劲势头不仅带来了外贸的高质量发展,以舜宇为首的光电产业正以每年30%以上的增幅,在余姚市的大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以吉利汽车为首的新能源汽车,其产业效应也已初具规模,有望实现百亿级增长。大产业的层见叠出,如同余姚外贸的“源头活水”,为高位增长上的“双翻番”压实了薄发前的积淀。
大市场 做大做强“新支点”
从塑料一条街起步,以塑料贸易起家,在不产一颗塑料原料的地方“诞生”中国塑料城,多少带有一点传奇色彩。
“从一条街到一座城,中国塑料城至少有两个‘最’——中国最大的塑料原料集散地、浙江最大的生产资料市场。”余姚市委主要负责人介绍。
中国塑料城“发家”的模式被不断复制,可从未有“后来者”将其超越。究其原因,正是这大市场发挥了作用: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集塑料原料销售、塑料信息发布、塑料会展、塑料机械、塑料模具、塑料制品及其他辅助材料于一体的专业生产资料市场,其庞大的根系正与周边企业链接起中国最大的塑料产业群,并与国内外的大市场建立起一张盘根错节的大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塑料电子商务渐入佳境,这座“没有围墙”的开放之城也不断向各个维度延伸,在国内外塑料行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持续增强。2017年,中国塑料城实现线上交易额415亿元,交易量达478万吨,在市场交易总量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一座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高度融合的“网上中国塑料城”就此诞生。仅2018年,这个大市场就为余姚带来了96.07亿元的进口额。
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余姚还将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推动出口市场结构、布局从欧美市场为主转向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余姚还将组织企业利用好国内外传统重要展会和新兴国际专业性展会,向着更深层次、更有活力的市场进发。
在宁波市对外开放格局的支撑下,余姚活力四射的大市场犹如杠杆下的支点,成为撬动进出口贸易总额“双翻番”的关键要素。
据余姚市委主要负责人介绍,余姚将紧抓省委省政府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发挥紧临宁波深水大港的区位优势,顺势引进港铁项目,链接义甬舟大通道以及塑料城网上市场的规模优势和客户资源,积极利用国外资源、不断优化进口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换代,让大市场为“双翻番”大目标赋能。
大平台 赶超突破“发力点”
酝酿数年、反复论证规划后,坐落于杭州湾畔的重大功能平台——宁波前湾新区于今年7月正式获批。作为前湾新区的前沿阵地,中意宁波生态园以其海内外技术、资金、管理和人才优势,成为余姚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赶超发展的重要支撑。
依托以中意宁波生态园、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等为代表的大平台,余姚得以加快推动外贸企业主动布局,多路并进“走出去”,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度和贡献率。
中意宁波生态园局部景观
招商引资始终是大平台的重要功能。相关负责人介绍,余姚将依托中意宁波生态园“4+1+1”产业发展布局,将其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生态型产业示范园区,全链条、集成制地引进好项目、大项目。
今年以来,中意宁波生态园已有意大利汽车及电器线束、浙江干氏制冷设备制造等4个项目新开工建设,总投资7.8亿元;预计全年新开工项目12个,总投资超40亿元。同时,新签约的欧洲电动大巴Eurabus、鲲鹏生物医药、浙江铜车马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22个总投资超60亿元的项目,也将以大平台为发力点,成为余姚撬动全球贸易市场的新动能。
同时,余姚还将高度整合中国塑料城、裘皮城产业园、慧聪家电城、国际模具城等专业市场,精准对接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的对于产业转移、重大技术投资的新需求,不断提升外贸企业进出口规模。
中国慧聪家电城全景展示图
“发展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是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余姚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余姚将依托“内贸外贸联姻、线上线下联合、国内国外联通”的“三联式”跨境电商产业园,主动融入宁波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鼓励企业通过各种B2B和零售跨境平台拓展海外市场,扶持龙头型企业持续做大做强,培育孵化一批进取型企业。
智能制造 外贸增长“新蓝海”
今年5月,以“机器智联、赋能万物”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在余姚盛大开幕。今年9月,2019国家智能制造论坛开幕式也在余姚举行。接二连三的盛会释放出了一个信号:余姚正由“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跃升。
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展厅一角
“以机器人、光电信息、智能家电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将有效带动高新技术产品、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等产品的贸易进出口,成为外贸进出口新的增长点。”余姚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余姚经济开发区云集了许多本土成长型智能制造企业。眼下,重点打造的机器人智谷小镇已成功通过2018年度浙江省级特色小镇考核。小镇以机器人关键部件研发制造为核心,以机器人应用和机器人旅游为延展,围绕机器人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进行布局,打造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制引领区、机器人高端人才集聚区、机器人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展示区,将“智”与“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依托宁波世界第一大港所在地、余姚制造业发达的双重优势,我们将一手抓好智能制造,一手做大国际贸易,实现优势互补、相互提升,这就是‘225’和‘246’这两组数字的内在关联。”余姚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立足产业基础,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余姚确定了“智能制造”这一主攻方向,明确了机器人、光电信息、智能家电等五大主攻产业,全力攻坚突破,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五大主攻产业培育提升行动中,余姚力争用三年时间,培育壮大机器人、光电信息等产业集群,推动1000家以上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诊断、300家以上企业完成智能化技术改造、30家以上企业建设智能化工厂或数字车间,借助“智能制造”为外贸高质量发展开拓“新蓝海”。
外贸是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依托。余姚正以锲而不舍、锐意进取之姿,乘着宁波加快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的东风,快步迈入外贸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摘编:宁波日报 本版图片由余姚市商务局提供
记者 张凯凯 俞永均 余姚市委报道组 谢敏军 通讯员 何彦浩
本文网址: